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當法官變身“美容師”,提升的不止是生態“顏值”,還有......
            時間:2024-10-09 16:02來源:福建長安網責任編輯:陳言

            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位于武夷山脈中南段東麓,是閩江、贛江、汀江“三江”源頭,全國南方56個重點林區縣之一,擁有牙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和畝蓄積量居世界之冠的古杉木王群等自然景觀……這里,生態系統保護良好、森林資源富集、自然景觀秀美、文化底蘊深厚、空氣質量優良。

            山水有情,養育一方百姓。林業產業是寧化縣的重要產業,也是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在做好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產業的過程中,人民法院應當如何履職?寧化縣人民法院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夯實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用力用心用情守護良好生態環境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司法復綠,十年堅守久久為功

            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

            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為將生態文明理念落實落地,2012年,寧化法院在安樂鎮某處失火山場建立生態復綠管護基地,種植小葉樟、八月桂、松樹、杉樹等十余種經濟林木,運用司法手段“全封山”,進山砍柴、放牧、挖土等破壞生態資源的行為被有效禁止。


            寧化法院生態環境審判庭干警前往案涉生態環境修復現場查看修復情況

            生態復綠管護基地的收益被用于擴大基地建設與基地再生產,既形成源頭活水良性循環,又能讓涉林刑事案件被告人在基地種植林木,參與基地管護和培育,將生態修復落到實處。如今,生態復綠管護基地也成為寧化縣生態刑事案件緩刑幫教人員進行社會勞動及中小學校生態文明教育實踐的場所。

            十年來,寧化法院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該院出臺《關于建立涉林違法犯罪案件生態復綠管護基地的實施意見》《關于在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案件中建立生態修復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引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簽訂生態修復協議,區分失火、盜伐、濫伐、非法毀林等行為的環境損毀計算系數,規范補種樹種、面積、密度和成活率,提高生態修復效果。


            寧化法院聯合縣社區矯正管理局組織社區矯正人員到西門荒山開展復綠補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在寧化縣西部鄉鎮,曾流傳著一句順口溜:此山一無毛、二無皮、三無肉,只剩下光骨頭。“光骨頭”是指紫色頁巖土,土層淺薄,不保水。

            面對這一現狀,2014年,寧化法院與縣林業局、縣水土保持中心在石壁鎮江家村水土流失重點區建立1350畝生態司法復綠管護基地,主要種植油茶林,采取對老茶林挖溝渠蓄水,對稀疏油茶地補植珍珠油茶的方式種植,既可防止土壤的水分流失,又能夠提高群眾收入。


            法官結合審判案例,為當地群眾細致解讀濫伐林木和盜伐林木的區別

            司法和行政力量介入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后,當地村民對水土保持、植被恢復及增產增收充滿信心,主動要求把自留山、集體林地等納入基地管理,并參與簽訂《綠色司法扶持基地復綠管護協議書》,促使基地面積擴展到了2435畝,實現產業興與生態美相得益彰。

            如今,十年樹木已成林,生態環境好了,產業更加興旺,農民的腰包也更鼓了。

            凝聚合力,構筑涉林糾紛化解網絡

            “寧化法院林業巡回審判庭,現在開庭!”一起涉林案件在寧化縣曹坊鎮曹氏宗祠開庭,前來旁聽的有當地人大代表、村兩委成員、村民小組組長以及族長公等。

            為了更好地“就地”調解糾紛,寧化法院選聘42名鄉鎮司法所工作人員、族長公等擔任特邀調解員,在宗祠家廟等場所開展涉林案件巡回審判,通過當地百姓口口相傳,實現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寧化法院在曹坊鎮上曹村開展生態環境巡回審判

            鄉土社會的深刻轉型、利益階層的分化,深刻改變了地方司法知識形態,鄉土司法者須考量人情、事理、國法。具有歷史傳承和反映農耕文明的山林權,不僅關系著老百姓的經濟利益,還被賦予了傳承家族財產、榮譽的意義。山林權糾紛也不僅僅是經濟利益糾紛,還代表著家族榮譽之爭。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善治。司法,不應只是坐堂辦案,而是讓群眾的訴求有反饋渠道,矛盾有地方化解。在宗祠家廟開庭,既是在法庭講法講理,也是雙方當事人對先人遺訓的遵循,可以充分利用鄉土社會關系處理更深層的矛盾糾紛,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為查明案件事實,作出公正判決,法官到涉林權糾紛現場進行勘查

            由于涉林案件在一定區域內存在同類多發性,處理過程參照性強。為更好地處理涉林矛盾糾紛,寧化法院致力于構建涉林民事案件多元共治格局——

            各鄉鎮人民調解委員會、林業站對發現的矛盾糾紛及時調處,調處成功的及時引導當事人進行司法確認,不能調處的,便邀請法官指導調處,仍不能調處的,則進入訴訟程序……如此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以及司法所、林業站等行政派出機構成為化解生態領域涉法涉訴矛盾糾紛的“觸角”,極大地豐富了生態環境多元治理格局的內涵。通過這一模式,進入法院的涉林民事訴訟案件逐年降低。

            除此之外,寧化法院對審判執行工作中發現的社會管理問題,及時向相關單位出發司法建議。從事后的審判到事前的主動建議,法院的職能在能動履職下進行了延伸,有效地促進了矛盾糾紛實質化解。

            創新機制,護航綠色產業發展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色彩。近年來,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我國積極發展綠色金融,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多種形式的金融服務,林權抵押貸款、福林貸、林票貸、碳票貸等金融產品應運而生。

            金融活水持續滋養綠水青山,保障金融安全是關鍵。為給金融糾紛當事人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糾紛解決途徑,2023年3月16日,寧化縣金融糾紛調解中心掛牌成立,對包括綠色金融糾紛在內的案件進行訴前調解,調解成功的進入法院司法確認程序,達不成調解協議的再進行訴訟。這一舉措受到了金融機構、林農、林業投資人的一致好評,極大降低了訴訟成本。


            寧化法院通過委派調解,訴前調解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

            森林具有涵養水源、提供野生動物棲息場所等功能,同時具有釋放氧氣、吸收和固化二氧化碳的功能。復綠補種需要一定周期才能完成森林資源修復,在此過程中,森林吸收和固化二氧化碳的功能難以完全實現。

            2023年8月,在寧化法院與寧化縣林業局共同推動下,寧化縣出臺《碳匯公益補償實施意見》,對破壞森林資源刑事犯罪案件被告人需承擔刑事責任以及對直接受害方的賠償、復綠補種等責任外,還可以主動向司法機關提出碳匯公益補償申請,碳匯公益補償情節可以作為從寬量刑情節予以考量。

            2023年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寧化法院當庭宣判一起失火罪案件,被告人自愿繳納碳匯公益補償金2萬元,從生態環境的“破壞者”轉為“修復者”。考慮到被告人系過失犯罪,且有自首、認罪認罰情節,法院依法判處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二年。


            首個全國生態日,寧化法院公開開庭審理并當庭宣判一起失火案,被告人自愿繳納碳匯公益補償金

            被告人購買林業碳匯,有效緩解了案涉補種樹木幼齡期固碳增匯能力缺失的問題,是碳達峰碳中和理念在刑事司法上的典型運用。截至2024年,寧化法院審理的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共計認繳碳匯62351元。

            武夷山下,風展紅旗如畫,綠映時代華章。從“復綠補種”到“保障綠色發展”,寧化法院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不斷豐富環境資源審判的內涵,進一步服務和保障轄區生態文明建設。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maihahac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