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碼頭上漁船來來往往,漁民正忙于捕撈當季海鮮,與絡繹不絕的游客構成獨特的風景線。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這座海島縣,既是游客心中的“詩與遠方”,也是基層治理的“實戰考場”。
如何在旅游旺季快速化解涉旅糾紛?怎樣在廣袤海域快速平息漁事矛盾?東山縣綜治中心立足海島實際精準施策,把具有當地特色的治理方案化作一朵朵“平安浪花”,將矛盾糾紛與安全隱患化解在潮起潮落間,守護著東山縣詩畫般的海島生活。
景區糾紛“就地解”
碧波蕩漾的沙灘上,孩童追逐嬉戲的笑聲與網紅打卡點的快門聲此起彼伏。憑借得天獨厚的濱海景觀,東山每年吸引超過百萬的游客慕名而至,將“生態旅游”的金字招牌擦得閃亮。
如日中天的旅游業也帶來新的治理挑戰。隨著客流激增,餐飲服務、消費糾紛等矛盾逐漸浮出水面。面對這一新課題,東山縣綜治中心深化“調解+文旅”融合,整合調解員與多部門力量組建應急調解隊,在碼頭、沙灘等游客聚集區設立流動調解站,實現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調解員協同民警就地化解旅游糾紛
“這哪是宣傳冊上的鮑魚,分明是指甲蓋大的邊角料!”2024年12月30日,在東山縣風動石景區入口處,一名游客舉著門票,向工作人員投訴某商家宣傳冊上飽滿肥美的鮑魚與實物不符。更讓其焦慮的是,孩子在該商家用餐后突發腹痛,當晚就被送往醫院治療。
接到投訴時,東山縣綜治中心調解員正巡查至附近。在游客指認的就餐區,商家對冷藏柜里的鮑魚原料解釋“這批鮑魚的塊頭確實較小,但不存在欺詐”,并強調孩子腹瀉可能是水土不服或其他原因導致。
東山縣綜治中心工作人員在景區為游客們開展普法宣傳
“雖然孩子腹瀉可能是多種原因引起的,但確實是在這里用完餐后出現癥狀的。鮑魚尺寸也明顯與宣傳不符。”了解完情況后,調解員立即進行責任劃分。經三輪協商,調解員提出方案:商家全額退還198元門票,并補償游客162元用以支付醫療費。在調解員的釋法說理下,商家在調解書上按下手印。
東山縣綜治中心調解員在矛盾化解與普法宣傳的雙軌上同向發力,構建“政企協同+網格前哨”雙軌體系,織密糾紛預防化解網。并定期發布典型案例,組織景區、商戶學習,通過典型案例警示企業自查,讓經營行為更趨規范,在潤物無聲中打造更具辨識度的“暖心海島”治理品牌。
涉海矛盾“海上調”
隨著東山縣海洋經濟蓬勃發展,千帆穿梭的繁忙景象下,漁排碰撞、作業區糾紛等涉海矛盾也悄然增多。為守護這片海域和諧,東山縣綜治中心創新設立“海上調解中心”,將法治服務延伸至海域的每一艘船只。
2024年5月的一個清晨,陳城鎮岐下村海域發生漁船碰撞事故。陳某某駕駛的漁船與鄰船發生擦碰,造成乘客陳某玲受傷及船只損壞。雙方在賠償問題上爭執不下,幾乎引發肢體沖突。
群眾到魚骨沙洲法律服務中心調解涉海糾紛
調解員接到訴求后,半小時內乘船抵達現場。他們調取雙方船只的航行記錄儀數據,結合海管站的調查結果,在漁排上的臨時調解室開展調解工作,現場還原事發經過,理清事件脈絡。
“由于雙方當事人都沒有注意避讓,需要按各占50%的責任進行處理。”調解員依據相關法律逐條分析責任歸屬,經過幾個小時的擺事實、講法理,最終促成雙方當場簽訂和解協議。“這次調解我們很滿意,比走訴訟程序快多了。”陳某某對調解效率印象深刻。
東山縣綜治中心工作人員搭乘海上“普法+調解”小巴士前往調解現場
這樣的調解效率,源于東山縣綜治中心獨特的“三聯”工作法機制——專業化解涉船糾紛、機動化解涉漁糾紛、前置化解涉旅糾紛。“海上調解中心”特別配置的5艘“流動調解船”隨時待命,構建起海上糾紛快速響應體系,確保矛盾在初始階段即被介入調處,實現“船未靠岸、事已化解”的無縫銜接,有效避免了因流程拖延可能導致的矛盾惡化。
自“海上調解中心”成立以來,80多起糾紛在浪花里消散。如今,海面上少了劍拔弩張的爭執,多了心平氣和的調解,漁民既能安心耕海牧漁,又能帶著笑容平安歸航。
智治支撐“守平安”
今年2月21日凌晨,東山縣張家村后山騰起的濃煙,被正在執行夜間巡航的無人機及時捕捉。綜治中心指揮平臺上,火點的精準坐標與實時過火面積數據同步躍動,消防救援人員得以在火勢蔓延前控制火情。明火撲滅后,無人機再次進行核查,確保復燃隱患徹底消除。
“要不是無人機盯著,怕要出大事。”清晨,聽聞險情的村民李阿婆心有余悸。這場未造成損失的火情,恰是對東山縣“智治支撐”體系的實戰檢驗。
在東山縣綜治中心綜合指揮調度室,工作人員正在研判數據
針對傳統社區管理中人力巡查效率低、應急響應滯后等問題,東山縣綜治中心創新構建“無人機+網格化”,讓無人機擔當“空中網格員”,為東山島平安插上“智慧翅膀”。自該機制運行以來,已成功處理案件56起,排查整改安全隱患410處。
智治支撐的效能同樣體現在矛盾化解領域。依托“平安漳州e家”平臺和96111解紛熱線,東山縣綜治中心進一步實現群眾“一個號、一地跑、一站解”工作目標,全力推動矛盾糾紛依法化解、實質化解。
一起欠薪糾紛,調解員在現場測量工程量
今年1月,7名工人因工程合同糾紛被欠薪1.9萬余元,撥打96111熱線兩小時后,便在綜治中心調解室見到包工頭和涉事企業代表。調解員現場測量工程量,聯動公安、司法部門開展調解,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協議:企業當場支付部分工資,余款春節前結清。“沒想到兩天就拿回工錢,你們的調解真是又專業又迅速!”一名工人在查看轉賬記錄時難掩激動。
當夜幕降臨,馬鑾灣的沙灘亮起星星點點的漁火。那些扎根沙灘的調解站、穿梭浪間的調解船、巡航海天的無人機,紛紛化作守護海島的“平安浪花”。東山縣綜治中心以科技賦能與人文關懷并舉的方式,在續寫新的平安故事的同時,也為破解海島治理難題提供了可復制的“東山解法”。(蔡欣利 陳冰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