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間地頭的‘寸土不讓’到調解室里的‘各退一步’,從村民口中的‘咽不下這口氣’到協議書上的‘雙方自愿和解’……”在湖北隨州的基層治理實踐中,法治與溫情始終相伴而行。4月9日,“荊楚政法基層行”第三期主題采訪宣傳活動走進隨州,探訪這里如何以綜治中心為樞紐,創新“三建三聯調”機制、深化“逢四說事”品牌、構建“一站式”解紛平臺,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解決在基層,書寫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隨州答卷。
小事系民生“三建三聯調”暖人心
“我們是多年的鄰居,何必為了一點事情搞得反目成仇?”回想起與王剛(化名)的土地糾紛問題,村民張三(化名)感嘆道。在隨縣洪山鎮火焰套村,王剛在未取得建房手續的情況下動工重建坡房,會導致生活污水直接流向張三家的農田里,且會影響張三農機具的下田耕作。
采訪團在洪山鎮綜治中心。記者肖慧婷攝
無奈之下,張三向村委會尋求幫助,考慮到雙方當事人系相處多年的熟人,且王剛已動工建房,若矛盾加劇導致房屋建設停工、返工,易造成更大經濟損失。村里決定向洪山鎮綜治中心申請多方聯調。
“接到反饋后,我們立即組織城建、自然資源部門成立專班,實地了解情況。”洪山鎮火焰套村駐村第一書記周海洋介紹道,在認真聽取雙方當事人訴求后,引導雙方換位思考,緩和對立情緒,同時依據土地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詳細向雙方解釋宅基地劃分的標準和原則。通過多方共同努力,耐心地講事實、擺道理,最終雙方在房屋轉換朝向、污水排放等問題上達成一致,并現場擬定和簽訂了調解協議書,糾紛得以圓滿化解。
當事人握手言和。記者肖慧婷攝
矛盾的化解得益于洪山鎮綜治中心聯合洪山派出所創新推出的“三建三聯調”機制,據洪山鎮綜治中心副主任喻金華介紹,所謂“三建”,即組建村輔警調解崗位、建立老周調解工作室、成立聯合矛盾調解隊;“三聯調”則是通過駐村輔警初調、老周調解工作室二調、鎮矛盾調解工作隊三調,形成矛盾化解的閉環。自2023年運行以來,該機制已初步調解507起糾紛,二調308起,三調53起,化解成功率達98%。2023年11月30日,該工作法,被省委政法委評為全省新時代“楓橋式工作法”先進典型,并在全省推廣。
在洪山鎮綜治中心一樓轉角處,“老周調解工作室”的牌子格外醒目。這里既是群眾矛盾糾紛的“終點站”,也是鄰里溫情的“始發站”。“化解矛盾,既要講法理,更要講情理。”這是退休老司法所所長周安貴最擅用的調解智慧,他自2023年1月退休后被聘用到洪山鎮綜治中心擔任專職人民調解員,憑借“樹信心、有耐心、下決心”的工作法,全力化解各類矛盾糾紛308件,化解成功率達98%以上,獲得湖北省“七五”普法中期先進個人、隨州市委政法委授予的“最美人民調解員”等多項榮譽稱號。
去年夏天,一對親兄弟因一堵圍墻大打出手,哥哥堅持索要2000元醫藥費,老周沒有急著斷是非,而是找到雙方的叔叔和其一起對二人進行勸阻,老周拍著兄弟倆的肩膀說:“親兄弟打斷骨頭連著筋,爭一時長短不如留百世和睦!”幾番勸解后,親情紐帶終是壓過了意氣之爭。“周叔,我聽你的,這兩千塊錢,我不要了。”兄長主動退讓的瞬間,讓千元醫藥費爭執煙消云散。
兩年來,依托老周調解工作室,洪山鎮綜治中心一站式受理群眾各類矛盾糾紛訴求,做好矛盾糾紛登記,并按照矛盾類型轉辦分流或安排調處,為矛盾糾紛調處工作提質增效。
首創“逢四說事”全國十多個省市推廣
“每月4號、14號、24號,村民‘有話就說’;干部‘逢事解事’。”在隨縣柳林鎮院子河村,村支書包德山翻開一本本《民情記錄簿》,上面密密麻麻記載著20年來200多起矛盾糾紛的調解臺賬。
2005年,面對合并村組后的治理難題,該村首創“逢四說事”制度,成為全國“逢四說事”的起源地,因方言中“四”和“事”同音,為方便記憶,明確每月4日、14日、24日為村民說事日,讓群眾“說事有地方、解事有機制”。如今,院子河村的“逢四說事”制度已在全國十多個省市推廣,還建立了“全國逢四說事起源地陳列館”。
隨縣柳林鎮院子河村“逢四說事”陳列館。記者肖慧婷攝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包德山介紹,20年來,村里大小事200多起,全部化解在基層。該村還通過“逢四說事”平臺征集民意,累計硬化道路23公里,安裝路燈300余盞,推動了環境整治和產業發展,昔日的泥濘小路變成了景觀步道,廢棄的堰塘被改造成了垂釣中心,從“臟亂差”變成了如今的“無刑事案件、無上訪、無訴訟、無邪教”的“四無村”。
“只有雙方都‘有話直說’‘有話好說’,分歧點才會清晰,事兒才有解決之道。”包德山回憶起去年8月的一件糾紛時說道,柳林鎮古城畈社區居民樊某因修路影響交通問題與負責修建通村公路的王某發生口角后斗毆,致王某頭部受傷,樊某上身多處擦傷。事后,雙方多次自行協商未果。鎮黨委在得知此事后,組織雙方釋法說理,邀請雙方明事理的親屬參與調解,判定王某動手在先應負70%責任,樊某因互毆中致使王某傷情更嚴重應負30%責任。歷經5輪調解,雙方最終握手言和。
“逢四說事”動員大會現場。資料圖片
20年來,“逢四說事”機制不斷升級,形成“一簿、兩卡、三定、四熱情、五公開”制度體系,并拓展為“每周四集中說事”“村灣夜話”“板凳會”等新形式,村民的“煩心事”在茶余飯后的家常話中化解。逐步形成“說事—解事—評事—訪事”工作鏈,帶動基層社會治理向小區、樓棟等“微單元”延伸,成為隨州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和閃亮品牌。
據隨州市委政法委政治部主任艾偉介紹,2019年,隨州市決定推動“逢四說事”工作全面深化,印發了《隨州市深化“逢四說事”工作方案》,不斷豐富內涵,從“周四集中說事解事”拓展為“逢事說事、逢四解事、重在解事”。說事、解事的方式不斷創新,機制不斷健全,群眾“說事”方便,干部“解事”及時,大大小小的矛盾得以化解在基層,有效保障了全市社會政治大局持續穩定,有力增強了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上工首日受傷獲賠十余萬“人社+工會+法院”聯動裁調
“能有現在這個結果,我很滿意,感謝各個部門對我的關心!”在曾都區綜治中心,采訪團撥通了村民晏仁強的電話,電話那頭滿是感激之情,已經康復的他如今在外地務工。2023年,他第一天到工地工作便摔傷了,面臨工傷賠付難題,從勞動仲裁到法院訴訟,經過法院的兩審判決,賠償事宜仍未兌現。2024年11月,在“人社+工會+法院”裁調審工作室的聯動下,在訴前調解階段,僅一周時間,12萬元賠償款塵埃落定。
采訪團在曾都區綜治中心采訪當事人。肖慧婷攝
“若強制執行,不僅會增加雙方的經濟成本,還會浪費大量司法資源。”調解員王保東說道,在訴前調解階段,這位從曾都區人民法院退休的老庭長王保東,召集人社、工會、法院三方代表,通過“背靠背”調解,向企業釋明《工傷保險條例》的賠付標準,幫晏師傅核算實際損失。最終,經過多輪調解,雙方各退一步,簽署了12萬元的工傷賠償協議。
采訪團在曾都區綜治中心采訪。肖慧婷攝
據曾都區綜治中心主任汪鑫介紹,該中心整合17個部門、5個專業調解委員會入駐,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務。針對勞動關系、家事糾紛等復雜矛盾,創新“裁調審”對接機制:人社部門釋明政策、工會組織居中協調、法院提供司法確認,實現“1+1+1>3”的調解合力。2024年,該中心通過“一站式”模式化解勞動糾紛46起,為當事人節約訴訟成本超百萬元。
“一般我們的值班律師為他們答疑解惑后問題基本就解決了,盡量不讓群眾跑第二趟或者第三趟。”綜治中心的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員葉晨說道,綜治中心積極構建“1+6+N”多元解紛體系,即1個區級綜治中心統籌,6個專業性調解委員會主導,N個行業調解組織協同,訴調、警調、訪調“緊密對接”,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聯動”,讓矛盾就地化解,群眾最多跑一地。
曾都區全力推動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和實戰化運行,積極探索“1246”矛盾調節工作機制,加快打造矛盾糾紛“集散地”、多元解紛“橋頭堡”、社會治理“晴雨表”,高效解決了一大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自2024年8月12日揭牌入駐以來,曾都區綜治中心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4065件,調解成功3863件,實現矛盾調解率、調解成功率、群眾對調解工作的滿意率“三個有效提升”。為平安曾都、法治曾都建設創造了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近年來,隨州市全力推進市縣鎮村四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不斷增強綜治中心整體實戰化效能,為基層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提供有力支撐和堅實保障。截至目前,隨州市市、縣、鎮三級綜治中心建成率和實體化運行率均達100%,今年以來,全市排查矛盾糾紛3236件,化解3187件,化解率達98.5%。
從勞動維權到宅基糾紛,隨州用“逢四說事”的機制創新、“多調聯動”資源整合的治理實踐,將“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莊嚴承諾,轉化為群眾家門口可觸可感的平安福祉,這正是新時代“楓橋經驗”最生動的隨州實踐。
(記者:邱玲鵬 周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