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走進家門,叩開心門,“聽”得見的檢察溫度
            時間:2025-04-17 19:44來源:湖北長安網責任編輯: 安羽

            三峽北岸,春日的夕陽把徐家院子染成金色。十來把椅子圍成圈,檢察官、村干部、鄉賢族老和一對叔侄正在用秭歸方言“扯白話”。這場特殊的聽證會,讓劍拔弩張的兩家人終于露出了笑容——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檢察院推動下,這對叔侄在《和解協議書》上按下了紅手印,院角的桃樹仿佛感知到了這份暖意,枝頭最后一朵晚開的桃花也在春風中輕輕搖曳著。

            這是秭歸縣檢察院打造“家門口的聽證會”品牌的尋常一幕。2021年以來,該院將新時代“楓橋經驗”與巴楚文化中的“和合”智慧相融合,讓60余場帶著泥土氣息的聽證會開進峽江村落,用“板凳聽證”“院壩聽證”等創新形式,在青山綠水間書寫司法為民新篇章。

            板凳聽證:千米高山的司法溫度

            海拔1500米的云臺荒見證著檢察院上門聽證的故事。秭歸山高路險,村落分散,部分案件當事人系老弱病困,在辦理七旬老人周某某非法持槍案時,承辦檢察官、副檢察長胡錦波了解到,他家中還有98歲的母親臥病在床,由他獨自照顧,胡錦波四度登門送達權利義務告知書、開展訊問。最終聽證會在周家堂屋召開,檢察官當場送達不起訴決定書。該村書記楊武感慨道“你們每次都跑一百多公里山路上門辦案,真是體諒這兩個老人家……”

            這種“帶溫度”的辦案在秭歸已成常態。該院在山地鄉鎮建立司法服務綠色通道,針對特殊群體實行“上門告知、上門訊問、上門聽證”機制,三年來開展跨越千里,覆蓋全縣12個鄉鎮,惠及患病、殘障當事人23人。

            智囊調解:茶香里的親情彌合

            “幺爹(叔叔),是我莽撞了。”“茂娃子(侄子),我也有不是……”2023年4月,在泄灘鄉徐家院子,五次上門調解的檢察官宋俏心里的石頭落了地。這對因修路引發肢體沖突的叔侄,此刻正互相斟茶賠禮。

            這樣的場景在秭歸并非個例。作為農業大縣,農村人口超75%,熟人社會禮制觀念和無訟思想濃厚。該院創新“聽證+調解+普法”模式,組建由鄉賢、族老、老黨員、村干部構成的聽證智囊團,用“聽得懂的土話、看得見的鄉情”化解矛盾。2023年以來,40%的輕微刑事案件通過上門聽證達成和解,成功化解矛盾糾紛50余起。

            類案治理:銀杏樹下的民生答卷

            在辦理魯某非法狩獵案時,承辦檢察官湯任武敏銳發現卷宗里的“不尋常”:全縣近三年類似案件達17件,九成嫌疑人都是守護莊稼的留守老人。一面是老百姓保護生產資料的樸素情感,一面是野生動物保護的生態法益。“野生動物毀田該找誰?”在磨坪鄉的銀杏樹下,二十多位村民圍著檢察官倒苦水。

            這場持續三小時的聽證會催生了“檢察建議+保險機制”的治理方案。秭歸縣檢察院聯合林業部門推出野生動物致害保險,首年即賠付受損農戶87戶,老農譚昌貴感慨:“現在趕野豬都改用敲鑼了。”

            近年來,該院不斷優化“個案辦理-類案監督-社會治理”的履職路徑,針對辦案中發現的問題,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10余件,以檢察監督促責任共擔,用聯動履職帶動綜合治理,不斷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暮色中的長江泛起粼粼波光,三墩巖村的院壩里又亮起燈火。秭歸縣檢察院駐村第一書記向虎正和村民圍坐討論,他膝頭的筆記本密密麻麻記著老鄉們的“土問題”。這個被曬成小麥色的漢子笑道:“我們多走一里路,群眾就少翻一座山。”

            從徐家院子的桃花到云臺荒的板凳,從磨坪鄉的銀杏到三墩巖的燈火,秭歸縣檢察院的足跡深深印在峽江的褶皺里。他們以“板凳聽證”丈量民情,用“院壩調節”融化堅冰,讓司法的溫度如春風般拂過每一條山坳。

            在這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種子,正借著“和合”智慧的土壤,在秭歸的青山綠水間生根發芽。當最后一朵桃花墜入春泥,新的故事已在抽枝:那些按下的紅手印、解開的舊心結、敲響的銅鑼聲,終將化作長江的細浪,奔涌向更遼闊的法治春天。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maihahac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