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以忠誠戍邊書寫無悔榮光
            時間:2025-04-03 14:57來源:內(nèi)蒙古邊檢平安正北方責任編輯: 安羽

            從駿馬奔馳的呼倫貝爾

            到風景如畫的阿爾山

            從碧草連天的錫林郭勒

            到瀚海無垠的阿拉善

            在20個對外開放口岸

            和4200余公里邊境線上

            內(nèi)蒙古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

            移民管理警察奔波在國門口岸

            穿梭于界碑邊境

            守望著民族團結(jié)

            圖片

            圖片

            在國家移民管理局成立7周年之際,國家移民管理局授予戍守邊疆10年以上移民管理警察戍守邊疆紀念章,自2023年首次頒發(fā)以來,內(nèi)蒙古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共計1814名民警獲頒金質(zhì)、銀質(zhì)、銅質(zhì)戍守邊疆紀念章。

            圖片

            無論是國門口岸一線的跨國救助,還是抗震救災中的奮不顧身,他們用腳步丈量祖國邊境,用真情服務中外旅客。優(yōu)服務、助發(fā)展、守安寧,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擔當與初心,是他們數(shù)十年如一日,扎根邊疆、奉獻邊疆、忠誠戍邊的優(yōu)秀代表。

            科技強邊,拱衛(wèi)北疆安寧

            仲春的呼倫貝爾草原,積雪正悄然消融。一眼掃過掛在辦公室墻上的邊境地圖,呼倫貝爾邊境管理支隊副支隊長李國君的目光突然定格在額爾古納的坐標點,腦海中飛速流轉(zhuǎn)著30年來的點點滴滴。

            1992年12月,剛滿18歲的李國君從內(nèi)蒙古通遼科爾沁草原參軍入伍。新兵下連后,被分配到原額爾古納某邊防工作站。這里地處北緯53°,冬季氣溫常年在零下40℃以下,年平均積雪期達210天。

            圖片

            李國君(左二)在邊境一線調(diào)研工作

            2019年1月1日,公安邊防部隊轉(zhuǎn)改官兵集體換裝,以移民管理警察的身份全新亮相。站在改革關口,時任額爾古納邊境管理大隊大隊長的李國君面臨雙重任務:既要確保隊伍穩(wěn)定度過改革期,又要確保邊境管控工作不斷檔。在恩和哈達邊境派出所,他帶著民警測試新型監(jiān)控設備,零下40攝氏度的極寒中,設備多次死機。連續(xù)半個月,他們白天調(diào)整點位,晚上研究參數(shù),最終讓這個“北方第一所”實現(xiàn)24小時智能預警,用三個月實現(xiàn)所有邊境警務室4G信號全覆蓋,推動26個抵邊警務室完成升級改造。

            2024年4月13日凌晨,額爾古納河畔大霧彌漫,一架警用無人機正沿國境線執(zhí)行智能巡航。指揮車里,李國君緊盯電子沙盤上閃爍的紅點——這是此次實戰(zhàn)演練的關鍵目標。“行動!”隨著指令下達,行動小組迅速出擊、快速收網(wǎng),6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網(wǎng)。

            在演練總結(jié)會上,李國君說,“大力推進‘三新建設’,是新時代邊境管控工作必然要求,只有傳統(tǒng)技戰(zhàn)法和現(xiàn)代科技相結(jié)合,才能真正起到1+1大于2的效果。”

            圖片

            開展抓捕實戰(zhàn)演練

            2024年以來,李國君圍繞上級部署要求,不斷探索“專業(yè)+機制+大數(shù)據(jù)”新型警務模式建設,他參與主導研發(fā)的邊境立體化防控體系在駐地推廣。“科技讓邊境線越守越‘聰明’。”他說著,身后的電子地圖上,閃亮的紅色線條如同跳動著守護邊境的脈搏。

            在辦公室內(nèi),擺放著李國君1992年的執(zhí)勤腰帶和2025年的執(zhí)法記錄儀。從手繪巡邏圖到電子沙盤,從鐵鍬到無人機,李國君親歷了邊境管控的滄桑巨變,見證了從“人防為主”到“科技強邊”的變革。30年間,他參與破獲47起重大涉邊案件,推動轄區(qū)非法越境案件下降92%。如今他正帶隊研發(fā)“邊境智能感知系統(tǒng)”,把半生戍邊實戰(zhàn)經(jīng)驗轉(zhuǎn)化為科技強邊管邊力量。

            圖片

            李國君作為民警代表前往北京授頒戍守邊疆紀念章

            春去秋來,界碑上的國徽映著朝霞,見證著一代代戍邊人的無聲堅守。額爾古納河畔,新一代戍邊移民管理警察正在北斗定位下開展巡邏。李國君常對年輕人說:“戍邊紀念章不是終點,我們始終是國家安全和百姓平安的防線。”

            忠于使命,護航國門安寧

            3月28日,在甘其毛都口岸貨運通道內(nèi),一輛輛運煤車輛排成一字型緩緩駛?cè)搿_\煤車輛間,甘其毛都邊檢站執(zhí)勤一隊副隊長吳士衛(wèi)正在與司機進行交流。

            2004年,從呼和浩特邊防指揮學校畢業(yè)后,吳士衛(wèi)來到甘其毛都邊檢站。“起初,口岸基礎設施幾乎一無所有,常常沒水沒電,晚上只能頭上、嘴里滿是煤灰地入眠了。”對口岸建設初期的簡陋條件,吳士衛(wèi)依然記憶猶新。正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吳士衛(wèi)與同事們斗風沙、戰(zhàn)嚴寒,見證了口岸從臨時邊境貿(mào)易過貨點到中蒙能源大通道的跨越發(fā)展。

            圖片

            吳士衛(wèi)核對司機出入境證件

            平凡的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績;不凡的高光時刻,恰恰出自平凡的日積月累。剛從事邊檢工作時,他從最基本的業(yè)務理論學起。“偽變造證件有什么新花樣?”“移民管理政策有何變化?”工作之余,他最喜歡的是鉆學習室,不停地往腦袋里裝業(yè)務知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業(yè)務問題需要反復看、反復學。”吳士衛(wèi)說。經(jīng)過深入思考,他把紛繁復雜的業(yè)務知識要點編成業(yè)務口訣,分類整理工作筆記20余萬字。一摞摞資料、一行行標記,不僅是吳士衛(wèi)多年來工作學習的經(jīng)驗結(jié)晶,也成了年輕民警的“教科書”。

            圖片

            吳士衛(wèi)指導民警開展業(yè)務學習

            一花獨放不是春。從教授基本知識到梳理考核題庫,從傳授查驗技巧到跟勤現(xiàn)場指導……對于“新民警”,吳士衛(wèi)主動擔任業(yè)務教員,把自己從警經(jīng)驗和技戰(zhàn)法分享給大家,帶動30余名徒弟成長為業(yè)務骨干。

            “如何保障通關效率,確保口岸安全暢通?”工作中,吳士衛(wèi)白天奔波于口岸執(zhí)勤一線和通關企業(yè),及時處置各類勤務問題,了解企業(yè)通關需求。晚上下勤后,他便記錄下對日常執(zhí)勤工作的收獲與思考。在工作隨筆紅黑相間、圈圈點點的文字間,記錄的是吳士衛(wèi)工作的點滴,也飽含著二十年如一日對邊檢工作的熱愛。

            圖片

            吳士衛(wèi)開展行李物品機檢

            為精準掌握企業(yè)通關需求,吳士衛(wèi)堅持勤走、勤問、勤訪,日均行走10余公里,足跡遍布整個口岸。通過認真細致的工作,他研提了10余項便利措施,確保旅客高效、便捷通關。

            回到宿舍后,在與家人的視頻通話中,吳士衛(wèi)向愛人展示著銀質(zhì)戍守邊疆紀念章,回憶著二十年的戍邊生活。

            心懷家國,書寫為民初心

            戈壁的風整夜沒停,天剛亮,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銀根邊境派出所的窗臺上已經(jīng)落了一層沙。所長那順希迪穿好警服,抖了抖被子上的沙塵,再一層層疊起,將藏藍色的內(nèi)務被折疊成棱角分明的“豆腐塊”,放回床頭。

            圖片

            2008年,那順希迪在下鄉(xiāng)走訪中

            “這是我2005年在軍校時發(fā)的被子,一直沒換。”那順希迪說。2005年7月,從呼和浩特邊防指揮學校畢業(yè)后,那順希迪分配到原阿拉善邊防支隊古日乃邊防派出所。古日乃邊防派出所地處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最西端,緊鄰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那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即將發(fā)射,周邊警戒任務同步升級,派出所全員下鄉(xiāng),重點對邊境沿線、重點地段開展不間斷巡查。

            發(fā)射那天凌晨,他和派出所民警在一處沙梁后架了臨時觀察點,天剛擦亮,遠處傳來一陣轟鳴。他還沒反應過來,就看見一道火光沖天而起,帶著長長的尾焰飛向天際。

            圖片

            那順希迪開展二線查驗工作

            這是他第一次守護“神舟”升空。從神舟六號到神舟十九號,他幾乎每次都參與了外圍安保工作,雖然參與的形式、承擔的任務以及與神舟飛船的距離都在不斷變化,但這段經(jīng)歷是他這輩子最自豪的事之一。

            歲月更替、斗轉(zhuǎn)星移。2024年6月,那順希迪調(diào)任銀根邊境派出所任所長。派出所轄區(qū)邊境線長、管理面積廣,牧戶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最遠的一戶來回要五六個小時。誰家牲口走失,誰家需要幫助,接到電話,他總是帶隊第一時間出發(fā)。說起派出所的工作,那順希迪如數(shù)家珍:“有時候我不去,小事可能拖成大事;我多跑一趟,牧民心里也踏實,我也踏實。”

            圖片

            那順希迪開展二線查驗工作

            這些年來,那順希迪走過很多地方。印象最深的,是派出所一點點的變化:取暖方式從最初的土爐子、電暖器,升級為空氣能集中供暖,水龍頭一擰就有熱水;過去靠紙筆記錄的執(zhí)勤日志,如今換成了智能終端,巡邏軌跡、勤務安排都能實時上傳下達。

            圖片

            “豆腐塊”和戍守邊疆紀念章

            宿舍里,那順希迪將銀質(zhì)戍守邊疆紀念章和“豆腐塊”一同擺在床頭,拍下了一張張照片。他說,一枚是榮譽的象征,一床是歲月的印記。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maihahac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wǎng)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