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榆縣人民法院開通人民法庭負責管轄開通鎮、蘇公坨鄉、十花道鄉、新興鄉、三家子牛場的民商事案件。近年來,開通法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推動案源治理改革,探索出“三個一”工作法,充分發揮德治、法治、智治作用,使案源治理成為基層社會治理中可持續、可復制的新“楓”景。
強化“一站式”服務
打造便捷解紛平臺
開通法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精心打造“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集立案、調解、速裁、司法確認等功能于一體,實現線上、線下深度融合。通過引入智能導訴、在線調解等智能化手段,讓群眾足不出戶即可享受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務。
“前幾天我剛調解了一起贍養費糾紛,因為老人的兒子在外地,我們就通過線上進行調解。調解成功后,當事人特別滿意。”開通法庭庭長劉月明說。該案中,張某和妻子離婚多年,妻子帶著孩子遠嫁外地。如今張某年邁,身邊沒有人照顧,感覺很孤單。于是,張某起訴了自己的兒子,要求其按月支付贍養費。后經法官了解,張某只是多年未見兒子,想讓兒子回來看看自己,但又說不出口。法官便聯系到了張某的兒子,并通過線上法庭進行在線調解。張某的兒子表示,自己在外地工作,確實很少回來看望父親,今后會盡量抽出時間回來探望,也可以接父親每年到自己家住一段時間。這樣的調解結果讓張某樂得合不攏嘴。
“一站式”服務中心的高效運行,不僅解決了矛盾糾紛,更在無形中拉近了人心,讓法律的溫度得以傳遞。
深化“一網格”治理
實現糾紛源頭預防
開通法庭積極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化體系,與轄區內的鄉鎮政府、基層網格、專屬網格建立緊密聯系,定期組織相關負責人召開聯席會議,共同分析研判矛盾糾紛動態,及時發現并妥善處理潛在的社會風險點。法庭還指導網格員開展法治宣傳、矛盾排查、糾紛調處等工作,形成“法庭+網格”的案源治理新模式,實現了從“末端處理”向“源頭治理”的轉變。
“法院隔一段時間就來我們各個村宣傳,還讓我們關注《法官說法》直播,學習法律知識。各個村的村委會主任都是網格員,有問題大家一起聯動調解。我們有事就先找村委會,村委會調解不了再找法院。”村民王某說。
在“法庭+網格”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轄區內的社會治理水平顯著提升,矛盾糾紛數量明顯下降,群眾滿意度和安全感不斷增強。法庭與網格員之間的緊密協作,不僅促進了法治與德治、自治的有機融合,還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現在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有人管。”村民李某感慨道,“這種變化讓我們感到更加安心,也更加相信法律的力量。”村民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法庭+網格”模式的認可與信賴。
創新“一特色”調解
促進矛盾和諧化解
開通法庭結合當地實際,積極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調解模式。他們聘請退休的執行局局長以及具有實踐經驗的老干部、老黨員等為專職調解員,從執源治理上下功夫,主動參與到執行調解工作中。
2023年,哈爾濱某通信公司起訴通榆某企業拖欠工程款159913元,履約保證金198149元,共計358062元。法官受理此案后發現,通榆某企業并非惡意拖欠工程款,而是特殊原因導致無法給付,于是決定進行調解。法院的專職調解員從專業的角度釋法明理,并講解了一旦案件判決生效,就會進入強制執行階段,對企業有著諸多的不利因素,更不利于企業長久發展。在調解員的多次勸導下,雙方達成了和解協議,解決了企業的后顧之憂。
開通法庭對這一案例的成功調解進行了分析和總結。法庭干警意識到,除了傳統的商事糾紛外,農村土地流轉、農民工欠薪、涉農合同糾紛等都是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法庭特別設立了“涉農糾紛調解室”,聘請了具有豐富農村工作經驗的老黨員、老干部擔任兼職調解員。這些調解員熟悉農村習俗,了解農民心聲,能夠用群眾語言化解矛盾,有效縮短了司法與群眾之間的距離。他們通過實地走訪、現場調解等方式,深入田間地頭,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既維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又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推行“三個一”工作法,不僅案件調解的成功率大幅提升,而且調解質效也大大增強,得到了當事人的廣泛認可,既節省了司法資源,又減輕了當事人的訴累。2022年,開通法庭新收訴訟案件234件、首執案件156件,分別同比下降67.9%、30.17%;2023年,新收訴訟案件184件、首執案件94件,分別同比下降21.37%、39.74%;今年上半年,新收訴訟案件43件、首執案件32件,分別同比下降64.1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