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煩心事,鄰里小摩擦,請“調解員”來評評理;解決不了的矛盾,找村里的“明白人”理清事兒;遇到困難、碰到問題,“面對面”全流程登記、受理、辦理群眾訴求,確保群眾的每一項訴求都有人辦、依法辦。
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近年來,寧夏黨委政法委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充分發揮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督辦落實職能,聚焦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社會治安風險防控等重點,創造性提出“塞上楓橋”基層法治工作機制,按照矛盾糾紛“防、查、改、教、強、技、制、督、調、究”法治化路線圖,系統推進全區各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
經過不懈努力,寧夏區、市、縣、鄉四級綜治中心運行機制逐步建立完善,以縱深推進、橫向輻射、連點成面的姿態,下好化解“統籌發展和安全”問題“最多跑一地”的“法治一盤棋”,提升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規范化水平。
固本強基 高位統籌
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寧夏始終堅持在法治的軌道上推動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寧夏黨委政法委堅持將綜治中心建設作為開展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和協助推動社會治安風險防控的重要工作平臺,指導試點推進綜治中心和“塞上楓橋”基層法治工作機制規范化建設,示范帶動全區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按照中央政法委加強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部署要求,統一規范了區、市綜治中心基本規范,研究制訂縣級綜治中心建設指引,完善提升了鄉鎮(街道)綜治中心建設規范和村(社區)“塞上楓橋”基層法治工作機制,明確工作流程清晰化、服務管理規范化、工作手段信息化目標,推動各級綜治中心在硬件上夯實基礎、在軟件上加強規范。
各市、縣(區)因地制宜創新實踐,建立黨委領導、政法委統籌、部門協同的推進機制,構建起“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體系。目前,全區22個縣(市、區)、243個鄉鎮(街道)綜治中心均已建成。
在吳忠市,“1461”工作機制集中一線調解資源,“縣、鄉、村、網格”多頭聯動、多元聯調,使九成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之初、鄉村一線。
在固原市西吉縣,村(組)治安保衛委員會持續建強,整合多方力量、協同化解矛盾的“1+1+3”基層法治經驗受到人民日報關注。
在銀川市西夏區,各路資源被充分整合在綜治中心、問題被解決在鄉街基層、服務延伸到村組(小區)“末梢”,一盤牽頭抓總、協調貫通、數據共享的棋勢正在形成。
在試點模板的示范帶動下,全區各級綜治中心立足自身區位特點,結合本地工作實踐,進一步優化應用功能,突出實戰效能。
機制創新 多元融合
“最近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和問題,我可以幫助解決……”吳忠市鹽池縣鹽州路街道龍翔社區治保會成員徐艷芳,每天穿梭在社區的大街小巷,記錄群眾的基礎信息、收集居民的意見建議、排查轄區的問題隱患。
像這樣的治安保衛員,在吳忠市有近6000名,他們從社區工作“小白”逐漸成為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政策宣傳、服務群眾的“多面手”。吳忠市以市縣鄉綜治中心為“骨架”,充分調動退役軍人、民兵組織、婦聯執委、河渠林長、志愿者、物業保安等群防群治力量,當好“千里眼”“順風耳”“前哨兵”,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全量采集錄入信息,做到“日清日結”。
該市基層法治工作高效有序運轉,紅寺堡區建立完善“民兵連長+網格員+黨員中心戶+其他力量”的“3+X”機制;利通區通過“AB崗”制度充分調動退役軍人、基干民兵參與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等工作;青銅峽市靈活運用“三級聯調”機制;同心縣著力下好“統、情、排、化、宣”“先手棋”,從源頭上預防矛盾;鹽池縣形成“周研判、周清單、周反饋、月分析”的工作機制,變“單兵作戰”為“合成聯動”,筑牢基層法治基座。
全區各地綜治中心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指引,融合“塞上楓橋”基層法治工作機制,系統構建以派出所“主防”警務協作為主線,與人民調解司法行政條線和治安保衛綜合治理防線擰成“一股繩”的平急結合基層法治防范體系。
銀川市賀蘭縣以綜治中心為依托,綜合運用法律、文化、教育等多種手段,創新打造“一分鐘調解圈”,讓中心成為化解矛盾糾紛的“服務站”和回應群眾訴求的“終點站”;中衛市沙坡頭區迎水橋鎮綜治中心通過智能化平臺參與治安防范,實現了“地面有網格、空中有監控”的治安防控格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在轄區村(社區)建立排查工作機制,組織治安保衛員全面動態排查掌握轄區家庭、鄰里關系等重點矛盾糾紛,定期綜合分析研判,分類施策制定化解措施;固原市涇源縣7個鄉鎮99個村(社區)實現人民調解委員會和治安保衛委員會全覆蓋,“4+N”隊伍體系解決鄉村兩級法治力量不足、不專業問題,一體聯動下沉化解矛盾糾紛……
寧夏各級法院、檢察院、公安部門、司法行政部門不斷創新機制,加強與綜治中心有機銜接。平安建設聯創、社會治理聯動、治安聯防、突出問題聯治的社會治理大格局正逐步形成。各級綜治中心以便民利民為標尺,匯聚多元力量,力爭做到矛盾糾紛調處“最多跑一地”。
以“智”促“治”協調貫通
“民生社區治保委,我是興涇鎮綜治中心,興涇鎮市場北側個別營業房私拉電線,存在安全隱患,請盡快前往處置……”2月初的一天清晨,指揮調度大屏前,西夏區興涇鎮綜治中心副主任馬劍根據實時監控畫面顯示的情況,第一時間將問題通過指揮調度中心向治保委成員傳達指令。
與此同時,西夏區玫瑰園社區治安保衛員趙平根據網格“幫代辦”事項清單提示,到玫瑰園小區退休職工李叔家里幫助老兩口收拾屋子,“二老子女常年不在身邊,我就成了他們身邊最親近的‘干女兒’。”
西夏區兩級綜治中心協調社會綜治力量,重點走訪特殊群體和困難群眾,為他們提供家政維修、政務代辦、就醫送藥等精細化服務。同時,推行網格數字賦能,建成智慧小區906個,推動居民事務由“群眾跑社區”為“服務到小區”,提升“一站式”服務信息化水平。還制定37條具體舉措推動基層減負松綁,開展社區準入事項試點和社區綜合窗口改革試點工作,建立準入審查制度和基層減負觀察員制度,讓各類綜治力量騰出更多時間精力服務轄區居民。
全區以信息化建設為突破口,搭建全區統一綜治平臺,推動矛盾糾紛化解向智能化躍升。海原縣發揮“雪亮工程”、寧夏社會治理基層綜合指揮平臺、110接處警業務平臺等信息優勢,將黨員、退役軍人、“三官一師一員”、鄉賢能人、婦聯等力量充實到基層一線,通過信息化平臺、動態監測和協同機制實現風險隱患及早預警與妥善處置。靈武市依托數據基礎底座,加強社會治安防控工作協同,充分整合訴求受理渠道及基層綜治力量,形成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多網合一”治理體系……
一磚一瓦一鑿一砌,從傳統治理轉為數字治理,從被動響應轉為主動服務,是順應時代變遷、回應群眾需求的躬身實踐。寧夏社會治理基層綜合指揮平臺為基層綜治力量安上“智慧觸角”,智慧治理在全區蔚然成風。(馬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