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北京市豐臺區舉行“法治副村長”啟動儀式。豐臺區統籌市區兩級政法單位、大學院校、優質律所的法律人才,按照“一村一人”原則,在56個行政村設立“法治副村長”。與此同時,豐臺區法治促進中心正式成立揭牌,實現法務區機構實體化運行。
豐臺區委書記王少峰在儀式上表示,“法治副村長”要把服務群眾作為出發點,把提升法治意識作為著力點,培育農村干部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意識,有效發揮法治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對農村改革的引領作用、對鄉村治理的保障作用、對政府職能轉變的促進作用,努力開創法治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局面。
緣起:村里聘請法律人才減少矛盾糾紛,讓新時代“楓橋經驗”落地生根
在豐臺區56個行政村中,新時代“楓橋經驗”持續在探索中生發出大量新思路,不斷與時俱進,迭代升級,體現了旺盛的生命力。
例如在花鄉街道新發地村,出租單位多、外來人員多,轄區內新發地市場內來自全國各地的4500家商家,每日流動人員就達到兩萬多人,這樣的村子怎么治理?新發地村巧妙解鎖基層治理新方法:市場聘請專業律師和人員成立調解委員會,快速、高效調解商戶糾紛;村里聘請法律顧問,對村集體的重要合同和協議進行嚴格審核,最大程度維護村集體利益;村里還培養了14人的普法志愿者隊伍,讓村里矛盾糾紛逐年減少,村域更加和諧……這些方法都為豐臺區法治鄉村建設帶來了新思路——聘任“法治副村長”。
啟動儀式公布了“法治副村長”工作規則。他們將負責宣傳與農村地區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引領鄉村治理,參與鄉村法治文化建設,為改善村域社會治理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建議。首屆法治副村長任期一年,一年后根據履職情況,重新聘任人員。
除了“法治副村長”,豐臺區還積極探索創新,推廣“金融副村長”“科技副村長”等工作機制,進一步強化鄉村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多元共治的基層治理體系,為推動農村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機制:56名“法治副村長”包括大學教授、政法干警、律師等,每月至少履職一次
“我們將建立原有的基層法治資源與‘法治副村長’的溝通聯絡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北宮鎮黨委書記夏遠峰表示,“法治副村長”們可以運用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及時化解農村各類矛盾糾紛,并且為村民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切實維護村民合法權益。
據了解,豐臺區的“法治副村長”由政法單位、大學院校、優質律所的法律人才擔任,按照“一村一人”原則覆蓋全區56個行政村。聘任的56名“法治副村長”包括2名國家法官學院教師、6名市政法單位政法干警、20名區政法干警、6名區委辦局中層以上領導干部,3所高校7名教授教師,7家律所15名律師,通過聯動多方資源共同促進鄉村法治建設。
豐臺區司法局行政執法協調監督科科長張冉即將作為“法治副村長”到大紅門街道東羅園村上崗。“我會通過走村串戶傾聽百姓聲音,在‘認認門、熟熟路、交交友’中了解社情民意,并把‘問題清單’變成‘責任清單’。”張冉表示,自己會把“法言法語”轉化成“鄉音土話”,用“大白話”講清“大道理”,將晦澀難懂的法律知識用大家聽得懂、記得住、樂意學的方式講出來,引導居民通過合法途徑表達自己的訴求。
據介紹,“法治副村長”視情況隨時下沉入村,每月履行職責不少于1次,更好了解和解決村民遇到的一系列法律問題。此外,還將加強“法治副村長”與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明白人、村居法律顧問等基層法治資源的溝通協調,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進法治鄉村建設,以“法治引擎”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
未來:“豐臺區法治促進中心”同時揭牌,實現法務區機構實體化運行
豐臺區目前共有56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正處于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關鍵期,各個村經濟基礎、發展水平、社情民意等都不相同。“應從具體實際出發,‘點對點’精準對接鄉村企業和農戶法律服務需求,宣講涉農法律政策,指導鄉村企業和農戶依法合規經營,使法治的服務保障更貼近、更及時、更有效。”“法治副村長”派出單位之一、國家法官學院相關負責同志表示,應通過以案釋法等途徑,為村民講解婚姻家庭、鄰里矛盾、土地承包流轉、勞動維權、農村宅基地等貼近生活的法律知識,增強群眾知法、守法、用法意識,成為法律服務“引導員”。
儀式上,“豐臺區法治促進中心”揭牌,實現法務區機構實體化運行。中心成立后,將貫徹執行豐臺法務各項建設發展規劃部署,負責豐臺法務建設發展服務保障相關工作,及時研究協調解決豐臺法務建設發展中遇到的重要問題;加強與國內外各類法務機構的溝通聯絡,組織協調項目引進、入駐、合作等事宜;協調籌辦豐臺法務學術論壇、交流研討等重點活動。
文/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