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心愿貼上墻 回音即刻來 海南白沙榮邦鄉基層治理“三步曲”讓“心聲”有“回聲”
            時間:2024-11-29 10:45來源:法治時報 白沙政法責任編輯: 安羽

            “上面是我貼出來的心愿與訴求,下面就是我的問題得到解決后的回音。”11月22日,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榮邦鄉光村村委會,村民王雜成指著設置在村委會的心愿墻和回音墻開心地說,“當初,我認為這個墻沒有用,誰知貼上之后,問題很快就解決了。”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盼,我有所為。記者在榮邦鄉采訪中了解到,該鄉在基層治理中,將新時代“楓橋經驗”融入基層治理,融合自治、德治、法治,通過村民說事講心愿、哥儂議事的調糾紛、組織辦事的解問題“三步曲”,以最大限度收集群眾聲音、最大力度解決群眾需求的治理,讓群眾訴求的“心聲”與問題處理結果的“回聲”完美閉環,提高群眾的幸福指數,提升了轄區平安和諧指數,讓群眾實實在在擁有獲得感、安全感。

            白沙榮邦鄉村民在村委會的回音墻上看自己訴求的回音。記者宋飛杰攝

            村民說事

            心愿墻上貼心愿

            榮邦鄉靠近西線高速,轄區有8個村(居)委會,總人口1.6萬人,轄區黎族群眾居多。

            在基層治理中,榮邦鄉黨委政府根據轄區實情,以暢通民意通道,創建心愿墻,讓群眾有訴求說出來,有心愿貼出來,從源頭上了解了群眾所需所求,從根子上解決了群眾所思所盼。

            11月22日,記者走進榮邦鄉俄朗村時,在俄朗村村委會辦公室門口,一面醒目的心愿墻和一面回音墻一上一下豎列著。在這“兩墻”旁邊,放置有便利貼紙、筆、膠水等。

            “村民有心愿和訴求,一句話能講清楚的,就寫在便利貼紙上,再貼在墻上;如果一句話講不清楚的,在家寫好再貼在墻上。如果自己不會寫,就留下一張便條,由村委會派人去幫他寫。”俄朗村黨支部書記韋青雄說,問題處理結束后,由村委會工作人員將結果貼在回音墻上,對群眾的“心聲”予以“回聲”。

            “遇到問題不繞道,敢于直接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是我們黨委政府處理基層問題的態度,也是我們打造平安鄉鎮的具體實踐。”榮邦鄉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陳志龍說,在基層治理中,榮邦鄉運用新時代“楓橋經驗”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改變了以往等待群眾上門反映問題才去解決的做法,變被動為主動,在每個村委會設置心愿墻,讓群眾把所有的心愿貼在墻上,主動收集群眾各種需求,從而去解決群眾需求。

            據介紹,為充分掌握民情民意,榮邦鄉以創建心愿墻為契機,在倡導“村民說事”,把需求貼在心愿墻上的同時,以村委會為單位,每月由一名鄉干部組織村委會工作人員、駐村工作隊隊員等,到各村委會開展“民心傾聽日”活動,主動收集群眾心聲。同時,還通過派出所、司法所、綜治中心、學校、衛生院等部門,多方收集群眾需求。

            哥儂議事

            “哥儂中”模式提前解決糾紛

            “收集群眾心愿和訴求不是單單地為了排查問題,而是幫助群眾完成心愿,解決訴求。”陳志龍說。在基層治理中,榮邦鄉黨委政府根據村民多數都是黎族群眾的特點,在創建心愿墻的基礎上,探索出了一個“哥儂中”治理模式。

            “哥儂”是當地方言“親友們”的意思,“中”是“坐下來”的意思,也就是說,親友們坐在一起協商,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我是村中第一個在心愿墻上貼心愿的村民。”榮邦鄉嶺尾村村民老張說。今年1月,他發現自家農地被他人種上短期經濟作物后,便隨手把自己的訴求貼在村委會的心愿墻上。第二天,“哥儂”就找他了解了情況,并表示由他們來接手處理這個糾紛。

            “我們村的‘哥儂’是由村中的黨員、退伍軍人、有威望的老者等組織成立一支服務群眾,化解糾紛的鄉村自治隊伍。”嶺尾村治保主任陳利明說,在村務治理中,“哥儂”憑借對村里的人熟、事熟、地熟的優勢和村民的信任,發揮自身的特長,主動在群眾的心愿墻認領“任務”,然后組織人員去解決群眾貼在心愿墻上的心愿和訴求。

            陳利明說,嶺尾村在“哥儂中”治理模式,為村民辦了10件好事實事,解決了2件糾紛。

            “組織”辦事

            心愿墻上心愿圓

            “為什么我的地被征用卻不給我補償?”

            今年1月初,榮邦鄉光村村民王雜成在心愿墻貼出了自己心愿與訴求。“哥儂”看到后,當即聯系王雜成,并詳細了解情況。

            原來,在瓊西北水利工程(榮邦段)的土地征用補償階段中,因王雜成和洪某才地塊相連,且存在權屬不明,界限不清的問題,施工方沒有核實清楚,兩人因補償款發生糾紛。

            “哥儂”弄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后,通過議事、評事,組織雙方坐下來溝通,先化解了雙方的情緒,避免矛盾升級。隨后,結合該問題所涉及的部門,在鄉黨委的支持下,抽調榮邦鄉派出所、農業服務中心、司法所等部門工作人員組成調解隊,通過找源頭、查“癥結”和講法釋理,確認了雙方的土地權屬,并通過協商讓王雜成拿回屬于他應得的補償款。

            拿到補償款的王雜成說,把心愿貼在心愿墻上,有“哥儂”接手后,他心里感覺很踏實,心愿墻圓了他的心愿,讓他很舒心。

            據介紹,“組織”辦事是榮邦鄉在基層治理中完成群眾心愿,解決群眾訴求的最后兜底。通常情況下,在“哥儂中”模式中,村民的心愿和訴求多數都能實現和解決。對于涉及面廣,牽涉部門多的,由鄉綜治辦協調解決。

            據統計,從今年1月至今,全鄉8個村(居)委會的的8個心愿墻上共有群眾心愿112個,回音墻上辦結回音97個,有15個顯示正在辦理中。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榮邦鄉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把心愿墻作為反映群眾意愿、解決群眾困難的一個前置窗口,以“哥儂中”模式加強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前端化解、關口把控,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真切地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讓“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得以實現,從而營造了平安和諧榮邦。

            據榮邦派出所所長莫壯輝介紹,榮邦轄區自從創建心愿墻,以“哥儂中”模式開展治理以來,轄區治安案件明顯下降,特別是8月份以來,治安案件直線下降,群眾因矛盾糾紛報警的次數也越來越少,轄區持續平安和諧。(宋飛杰)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maihahac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