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北,九環線上以山為骨,以水為脈。平武畫卷,緩緩展開,步步生情……
兩岸長勢茂盛的青稞,牛羊漫游的神秘古寨,這里居住著東亞最古老的部族——白馬藏族。
近年來,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人民法院立足少數民族地區實際,找準新時代“楓橋經驗”與法院工作結合點,以“石榴籽”調解工作室為抓手,積極探索“民俗+法理四步走”解紛工作法,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接地氣、有溫度的特色司法服務,蹚出一條民族聚居地區多元解紛新路徑。
民族調解室?“家門口”的司法服務
“他欠我的錢到底能不能還,我每天忙著做工也沒時間到法院來,我家兩個娃娃還等著交學費呢!”白馬藏族鄉厄里村村民若某在電話里著急地說。
日前,村民若某來到法院,請求討回被王某拖欠的挖掘機租賃費。若某稱,每到約定付款日期,王某就以各種理由推諉,甚至避而不見。
接到申請后,承辦法官第一時間與王某取得聯系并詳細了解事情的經過。原來,王某確因資金周轉困難未支付費用,他表示愿意接受調解,但因實在抽不開身到縣城,所以才一再拖延。
“這老讓群眾跑路也不是個辦法,還是得讓‘石榴籽’調解室發揮作用啊。”承辦法官當即表示。
平武縣共有178個行政村,行政村之間交通不便,人居分散,轄區內有漢、藏、羌、回等26個民族,民族認同感強,講鄉情,重宗族的地方特色明顯。結合這一情況,平武法院主動延伸服務,在鄉鎮黨委的支持下,將矛盾糾紛化解陣地“石榴籽”調解室設在老百姓家門口。
如何將專業素養與民族情感相融合,讓少數民族群眾在調解糾紛時有“家”的溫馨感,這是平武法院石榴籽工作團隊審慎思考的問題。
“這哪像法庭?坐在這里就像回到家里一樣!一進來我整個人都放松了,村干部在我們也不用擔心聽不懂漢話,真好!”
走進白馬藏族鄉“石榴籽”調解室,隨處可見白馬藏族獨有的花腰帶、白氈帽等少數民族非遺元素,沙發上放置著柔軟的特色印花靠枕、桌上也擺好了蜂蜜熱茶……
調解室里的長桌邊,一口茶、嘮家常、訴心聲,矛盾解開、糾紛化開。經過一番耐心勸說,丁某對王某資金緊張的情況表示理解,雙方當場簽訂調解協議,握手言和。
從調解室打造到調解員選聘,“石榴籽”調解團隊都充分考慮了當地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語言差異、發展不均衡等因素,在堅持依法解紛的同時,充分發掘地域特色解紛資源,借助少數民族調解力量,選聘群眾基礎好、威望高、辦事公道、知曉政策法規的鄉賢和少數民族村干部作為調解員,助力調解和風浸潤鄉村每個糾紛角落,真摯迸發出鄉村平安自治的基層活力。
“雙語”調解員?貼心人的精準對接
“這個婚我一定要離!”近日,白馬藏族鄉的張某以夫妻感情破裂為由提起訴訟,要求與張某離婚。承辦法官組織雙方到法庭進行調解時,發現兩人均為當地白馬藏族群眾,不能用漢語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于是安排會說白馬藏語的調解員擔任翻譯。經過一周時間的多方調解,雙方當事人就婚姻關系、子女撫養以及其他婚姻侵權等事宜達成一致,并當場履行給付義務。
調解結束后,張某激動地說:“我沒文化,漢語也說不好,法庭通知我后,怕事情講不明白,沒想到法院的同志為我們請了白馬藏語調解員,服務真的太周到了!”
多年來,一起起案件案結事了,一樁樁糾紛迎刃而解。得益于平武法院積極探索嘗試將民族文化傳統及習俗融入當地矛盾糾紛治理舉措之中。
為打通語言交流堵點、保障少數民族同胞訴訟權益,平武法院聘請了2名群眾聲望高、解紛能力強的漢藏雙語調解員參與調解矛盾糾紛,把法律適用、民族習慣、村規民約密切結合起來,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能接受的方式辦好每一個案件,用鄉音拉近司法距離,用民俗構建情感共鳴,用“聽得懂”的話語體現“看得見”的正義。
智慧化賦能“指尖上”的高效解紛
“本以為這次訴訟會因為災情延期,沒想到這么快就給我們處理好了,感謝法院,感謝法官!”終于拿到拖欠工資的白馬藏族鄉村民楊某,在視頻中動情地點贊。
原來,承辦法官采取線上調解的方式,在訴前成功調解了一起拖欠工資合同糾紛。因突降暴雨、山體滑坡致使道路中斷,原被告均無法到達現場參加庭審,于是法官庭前經雙方當事人同意后,指導雙方通過“云上法庭”客戶端建立起視頻直連,最終在法官的主持下協商一致,在線上達成了調解協議。
平武縣地處九環沿線,高山林立、溝壑縱橫,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占幅員面積的94.33%,加之交通不便、群眾文化基礎差,當事人想進行訴訟實屬難上加難。
平武法院以智慧法院建設為支撐,充分利用“人民法院調解平臺”“互聯網+調解”“云上參審室”等模式,讓有需求的群眾只需拿起手機、登入網站,就可以開展跨域立案、線上調解等在線訴訟服務。通過“線上調解+線上確認”方式調解各類案件,有效降低當事人的訴訟成本、節約司法資源,為廣大山區群眾參與訴訟庭審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
普法立體化?“最優解”的巧妙結合
“以前遇到糾紛不知道找誰解決,沒有人幫忙出主意,只能到法院打官司。現在法院在村里建了工作室,有法官,有調解員,還有律師,還時不時過來給我們搞法律宣傳,不光在家門口就把問題解決了,還讓我們學到了許多法律知識。”白馬藏族鄉伊瓦岱惹村村民田某如是點贊。
“土地承辦糾紛走啥途徑,外出打工拿不到錢怎么辦,別人向我借錢借條怎么寫才有效……”
正值10月民族團結進步月,平武法院“石榴籽”調解室法官送法到家,溫暖服務直達民心,法官工作室轉身一變,成為了法律知識的驛站,法官們化身為“快遞員”,將一份份專屬定制的法律服務“快遞”直送居民心中。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為提高縣域內各族群眾的法治意識,平武法院將普法宣傳和駐村幫扶工作緊密結合,常態化開展送法下鄉、進村入戶,今年初以來截至目前,已舉辦普法宣傳和法律咨詢服務活動23次,積極傳播黨的民族政策和惠民政策,讓各民族群眾深深感受到了法院人的溫度。
同時,平武法院通過巡回審判、法律宣講、法律明白人培養、法治廣場文化陣地建設等,在矛盾糾紛調解中普法、在普法中解紛止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群眾答疑解惑,引導各民族群眾樹立規則意識和責任意識,培養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意識能力。
奪補河畔“石榴”滿枝
平武法院將始終以“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引,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將審判工作融入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提升民族地區法治建設水平,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努力繪就雪山彩林下的最美民族“楓”情,讓“石榴”滿枝,“碩果”累累。
(王懋?余朝舞?劉攀?趙銀熙?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