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雙語服務、鄉音調解……看警察蜀黍守護民族團結的“絕招”都有啥?
            時間:2024-11-15 11:06來源:黔南長安網責任編輯:安羽

            都柳江畔,隨處可見的藏藍身影全天候守護;交通要道,車輛行人文明禮讓有序通行;街頭巷尾,志愿者線上線下零距離服務群眾……

            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處處彰顯著“水鄉警務”為這座少數民族特色濃郁的縣城帶來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平安,民之所盼,發展之基。

            長期以來,三都縣公安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抓落實,保家園安寧、護經濟發展、守萬家燈火,讓平安三都與社會經濟發展同頻共振,與城市發展血脈相互交融,社會大局安全穩定,社會治安持續向好,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連續多年排名全省前列。

            近年來,三都縣公安局將民族區域自治與公安主責主業緊緊相扣,立足“像保護自己家人一樣保護好40萬水鄉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理念,因地制宜打造“水鄉警務”,推動民族團結與經濟發展同社區警務及基層社會治理有機融合,打造新型警務模式,構建民族團結進步新畫卷,為建設民族團結、蓬勃發展的靈繡三都保駕護航。


            雙語服務搭起警民“連心橋”

            “我還怕我說不清楚,結果和警察同志用水語溝通起來一點都不費勁。”近日,在三都政務服務中心戶籍窗口拿著嶄新身份證的韋大娘,笑得合不攏嘴。韋大娘是水族人,和其流利的水語相比,她的漢語總會“詞不達意”。

            三都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位于黔南州東南部,地處月亮山、雷公山腹地,總人口40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7.4%,水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7%。

            特別是年齡較大的少數民族群眾當中,日常生活中大多還使用民族語言進行交流,無法理解漢語、識別漢字。民警在開展日常打防管控、基礎工作、政策講解的過程中,難以取得預期效果,仍需要依靠通曉“雙語”的人員才能進行溝通交流。這不僅影響了警務工作的效率,也阻礙了警民關系的和諧發展。

            為了打通語言壁壘,提高為民服務質量。近年來,三都自治縣公安局結合民族地區特點,深入挖掘“雙語”警力資源,持續保持四個100%來創新打造“雙語服務”新模式:

            ——8個派出所至少有1名思想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突出、群眾工作水平高的水族民警作為所領導班子成員覆蓋100%。

            ——安排懂水語、苗語、布依語等民族語言,懂民族風俗的民輔警到接處警、執法辦案、服務群眾等基層一線100%。

            ——9個綜合服務窗口設立“雙語咨詢導辦臺”,保持至少會說一種三都少數民族語言的工作人員100%。

            ——選派水族民警擔任駐村工作隊員保持100%。

            通過以上四個100%來解決與少數民族語言溝通障礙的問題,提升少數民族群眾對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以優質的親情服務,打造和諧民生警務關系。

            “水鄉雙語服務”使警務觸角得到延伸,治安要素得到管控,治安警情得到壓降,搜集社區民意、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各項工作成效顯著。

            今年以來,三都縣刑事案件全州發案最低,持續保持重大政治事件、暴恐案事件、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肇事肇禍保持“零發生”,重要節點、各類民族活動安保實現“零差錯”,全縣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的安全感排名全省第一,群眾對公安滿意度排名全省第一方陣。


            鄉音調解成為解紛“潤滑劑”

            “你們雙方的問題已經解決,是否同意調解?”

            “如果同意調解,就在這里簽一下字!”

            ……

            近日,在三都自治縣公安局大河派出所,一場矛盾糾紛順利得以解決。調解室內,派出所民警聯合村“兩委”、綜治工作人員、在當地少數民族群眾中有威望的長者等多個群體,用“水語+漢語”的方式為群眾解決矛盾,熟悉的語言、真切的道理讓調解現場的人們都感到格外親切。

            老鄉之間交往有了矛盾、夫妻之間鬧離婚、年輕氣盛的小伙因口角傷了他人……在三都,面對各種難以調和的糾紛時,經常看到調解員在其中斡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身份——“民族鄉音調解團”。


            在三都,少數民族聚居區多以村屯為主,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偏遠,基層群眾普遍法治意識淡薄,矛盾糾紛多圍繞山林土地、村屯鄰里關系產生,一些矛盾糾紛積累時間較長、成因復雜,在處置調解中不及時、不對路,長期難以和解,易不斷醞釀,存在較大規模聚集甚至造成嚴重刑事案件的風險。

            為此,三都縣公安局結合實際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探索構建多元矛盾化解體系,持續打造少數民族調解品牌,做優做實為民服務工作。與村兩委、綜治、司法等部門邀請了75名水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族老、寨老組建“民族鄉音調解團”,從源頭上預防矛盾糾紛的發生或擴大。

            三都縣公安局黨委委員、指揮中心主任張仁可說:“牽涉到難以調解、非訪鬧訪的案事件時,‘民族鄉音調解團’成員及時介入,按照‘依法調處、以人為本、合理照顧民族風俗習慣’的調解方法,聯動開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矛盾糾紛化解工作,使調解變得容易而富有效果,作出的調解決定也能使雙方當事人信服接受,有效避免引發二次矛盾或矛盾的進一步升級。”

            自組建“民族鄉音調解團”以來,三都縣公安局通過鄉音、鄉俗、鄉情及時化解矛盾糾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先受到矛盾化解、集中清查、日常宣防等工作牽制的警種警力得到有效釋放,集中力量打大仗的優勢明顯提升,電詐發案、案損分別下降47.98%、73.16%,連續保持13個月預后被騙案件零發生,控案壓案的效果尤其突出。同時,化解歷史信訪事項7起,公安有責信訪實現“零發生”。


            警務協作共建一張“平安網”

            三都是典型的勞務輸出大縣,僅在江浙一帶務工的就有8萬余人。尤其是集中在浙江省安吉縣的三都水族群眾將近3.6萬人。如何保障外出創業和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成為三都公安行政部門的一項重要任務。

            為做好三都外流出人口的管理工作,三都公安打破行政區劃的制約,與浙江省安吉縣公安建立警務協作共同體,簽訂《跨區域警務協作協議書》,在信息共享、巡邏防范、案件偵辦、矛盾糾紛調處、便民利民、應急處置等六個方面實行跨省縣區警務聯動,并派駐1名能說能懂水語的民警常態化到三都駐安吉服務站點辦公,并發揮駐守優勢,實現“聯動通報、聯動摸排、聯合追贓”的跨區域協作機制。

            近年來,三都縣公安局通過跨省縣區警務聯動找回跨區域人員4人,抓獲各類違法犯罪嫌疑人28人。同時,與浙江安吉跨省通辦政務服務協作,建立線上流轉審批程序,56項政務服務實現“跨省通辦”。

            三都縣公安局黨委副書記、政治委員韋榮都表示,三都“水鄉警務區域協作”品牌是三都公安在跨區域共治共享警務交流合作領域主動創新的成果,也是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以高質量公安服務護航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實踐。

            下一步,三都縣公安局將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立足公安職能,持續探索多元化社會治理體系,創新工作措施,更加維護好三都社會治安的持續穩定,著力提升水鄉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度。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maihahac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