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鐘,能做什么?是步行一公里、吃一頓飯,還是聽三四首歌曲、刷幾條短視頻?如今,短短的15分鐘,不僅作為時間的尺度,更體現著城市治理的溫度、美好生活的刻度。
勻東鎮,作為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的重要發展區域,這里交通便利,路網縱橫,是連接周邊地區的重要樞紐。隨著勻東鎮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群眾司法訴求也越來越多。近期,都勻市人民法院勻東人民法庭建立起“十五分鐘調解圈”,避免矛盾糾紛升級的同時,確保群眾訴求在第一時間得到化解。
圖為勻東法庭
“我們在轄區學校、企業園區、村居、旅游景區等人員聚集地,張貼了解紛二維碼以及電話號碼,當事人僅需掃碼或撥打電話即可聯系到我們的解紛團隊,十五分鐘內調解員就能到達現場。”勻東法庭庭長王堯歡告訴記者,對于簡單案件會向糾紛所在地聯戶長或人民調解員派單,通過與駐庭調解員聯線,可實現“云調解”“云簽字”“云送達”。對于復雜案件,由員額法官、派出所民警、司法所工作人員、平安辦工作人員等組建調解團隊,共同化解,實現達成調解協議當日審查、當日出裁定、當日送達裁定書。自今年9月以來,“十五分鐘調解圈”已調解糾紛8件。
群眾美好生活離不開司法守護。都勻市人民法院勻東人民法庭始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充分發揮人民法庭面向農村、面向基層、面向群眾的優勢,以黨建引領為動力源,以打造多元解紛、法制宣傳、為民服務三大陣地為抓手,全力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
以黨建為引領,發揮出“1﹢1>2”的力量
2024年,勻東法庭受理案件量在1347件,結案量約1207件,是黔南州受理案件數量最多的基層法庭。
面對大量案件,如何破局?
“日常干的是什么,黨建就要圍繞什么。黨建工作是開展和推進各項工作的龍頭和核心。”王堯歡表示,推動黨建與業務同向發力、同頻共振,不斷提升審判質效,是做好新時代人民法庭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勻東法庭不懈追求的方向。
一方面,常態化開展政治理論學習。法庭負責人率先垂范,帶頭學習研究宣傳黨的創新理論,組織法庭干警、職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切實將所學所思轉換為開展工作的具體舉措和實際行動,有效推動全庭審判執行工作質效穩步提升。
圖為婚姻家庭糾紛研討交流
在選人用人方面,院黨組選派多名“90”后干警至勻東法庭工作,其中四名正式干警均為中共黨員,編入法院機關第二支部,與平浪人民法庭、沙包堡人民法庭的黨員干警成立第三黨小組,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支部活動,以黨建為引擎推動執法辦案質效提升,以業務為載體推動黨建不斷走深走實,促進黨建與業務融合互促、共同發展。
“群眾很相信黨員,有黨組織的地方,交流活動開展的力度、質量也不一樣。”王堯歡介紹,在今年,勻東法庭與黔南州中級人民法院第四黨支部、都勻市婦聯、勻東鎮新時代文明服務實踐所開展研討“高額彩禮治理”和婚姻家庭糾紛研討交流等共建活動,讓彩禮新規之風真正吹到群眾中間,獲得社會各界紛紛點贊。此外,各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利用“主題黨日”活動,到法庭進行參觀、學習法律知識,還共同開展送法進村寨、進學校、進企業,同時,聚焦移風易俗、未成年人保護等問題,以支部共建凝聚糾紛預防化解合力,進一步筑牢轄區和諧穩定的基石。
圖為送法進校園活動現場
近年來,著力打造勻東“天平先鋒”黨建品牌,成功探索出“黨建+人才隊伍”“黨建+多元解紛”“黨建+法制宣傳”的“黨建+N”黨建工作模式,獲評貴州省法院優秀支部特色黨建案例。
圖為送法進企業現場
“面對較復雜的糾紛案件,我們與多部門聯合,實現了信息資源共享、共同研判、聯動化解,效果非常好。”王堯歡說道,勻東法庭與鎮級綜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等共商,出臺了多項工作機制,破解了庭、所單打獨斗局面,讓多元解紛機制更加完善。目前,法庭與各部門、單位之間在法治建設、平安建設、訴源治理等方面形成了更加廣泛、緊密的交流協作,為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奠定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如今,一項項黨建舉措正為審判工作注入強勁動力。
“解紛秘籍”是讓“法”走進群眾心里
“法官老師,您剛才講的那些案例真有趣,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現在知道了如何更好的保護自己,長大了我也要當法官。”在都勻市第一中學開展法制教育課后,同學們積極與法庭干警探討課后心得。
“我們一家對于老頭子留下的遺產如何分配產生分歧,快一個月了還沒有協商下來繼承方案,你們來的真是時候,公平分配,給我們一家解決了大問題。”翡翠城一業主對法庭干警說到。
……
圖為解紛現場
2024年,勻東法庭依托“法潤橋城——案例宣傳更好”宣傳品牌,發布未成年保護、相鄰糾紛、高額彩禮、虛假訴訟、勞務合同、民間借貸等涉民生典型案例,不斷提升人民群眾法治意識,助力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同時,結合法制教育課、“六一兒童節”等活動,進學校開展法制宣傳并將庭審搬入校園,利用模擬法庭,讓師生們“知法”“守法”并學會“用法”,從源頭上減少涉未成年人糾紛。今年以來,勻東法庭還利用大走訪、普法宣傳、執法辦案等走訪群眾,選取典型的婚姻家庭、繼承、相鄰糾紛等案件作為素材,以壩壩會、法律咨詢解答等方式,將法庭搬到群眾“家門口”,實現沉浸式精準普法,打造“移動宣傳”陣地。
“法官,我生病了,不方便來出庭......”
在受理一起離婚糾紛案件時,承辦法官了解到被告身患疾病行動不便,經與原告溝通后,決定赴被告所在的勻東鎮壩固村就地巡回審理。
一枚國徽,幾張桌凳,便搭建起了一個簡易的臨時法庭,雖然簡陋,但庭審的嚴肅性卻絲毫未打折扣。
該起案件中,因夫妻年齡懸殊,二次起訴離婚。庭審時,被告同意離婚但求5萬補償,原告因經濟困難拒絕。后經法官耐心細致釋法明理,在堅持依法辦案不動搖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平衡各方當事人利益,雙方最終放下了心中的怨氣和不滿,解開心結,就補償達成一致,簽訂了調解協議。
“寫判決書容易,但調和矛盾、情感愈合很難。”一樁樁矛盾糾紛背后,往往深藏著情與理的糾纏,王堯歡對此深有體會。
另一起案件中,物業公司訴業主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法庭選取了5件作示范性訴訟并至小區巡回開庭審理。判決生效后,在該小區發布調解公告并附生效文書,再通過人民調解介入,多數業主主動交費,成功將400余件糾紛化解在訴外。
從“坐堂辦案”到“送法上門”,為解決部分群眾的出行困難,勻東法庭建立“3+2”巡回審理機制,合理安排干警每周兩日至綜治中心、法官工作站、矛盾糾紛地等開展巡回審理工作。圍繞巡回審理、信息化服務等多種方式,推動訴訟服務向田間地頭延伸、向網上平臺拓展,讓群眾切實感受到走到“家門口”的司法服務。同時,以看得見、聽得懂的方式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家庭的問題,實現了“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勾畫出法治社會的最美“楓”景。
圖為巡回庭審
法庭成了與群眾最近、最親的地方
“這是我見過最人性化的法庭,這么多便民服務,而且法庭、黨建活動室、展館對外開放,可以在法庭觀看典型案例、學習法律知識。”這段話來自一位代理律師的朋友圈。
記者看到,法庭內為當事人提供常用法律文書模板、訴訟服務指南等服務手冊,避免了群眾為不會寫訴訟文書而發愁。在訴服大廳,還設置了集訴訟引導、查詢咨詢、收轉送達、訴訟繳費、信訪等訴訟服務于一體的訴訟服務窗口,群眾可充分享受“辦事進一門,一窗辦多事”的便利。
“提到法院,大家想到的可能就是糾紛、矛盾以及冷冰冰的法律條文,其實我們這里有很多溫情且人性化的地方。”王堯歡向記者介紹,近年來,法庭持續加大簡易程序、小額訴訟程序適用率,開通涉企、涉老、涉追索勞動報酬等重點領域糾紛綠色通道,充分利用快立、快審機制,進一步提升辦案效率。
2024年,勻東法庭案件服判息訴率超91%,大部分案件當事人經調解或判決后均能自動履行判決,有效實現“一個糾紛,一個案件”的辦案效果。
“被告欠我的錢已經拖了五六年了,真沒想到勻東法庭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幫我把欠款追了回來,真是為我解決了大麻煩,太感謝你們了。”某建材公司老板陳某在收到水泥貨款后激動地向法庭干警表示感謝。
該建材公司是位于勻東鎮的一家民營企業,過去幾年被部分客戶長期拖欠貨款,導致資金無法及時回籠,生產經營陷入困境。今年,勻東法庭對該建材公司訴來的6件案件進行集中辦理,在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上,嚴格督促欠款人自動履行債務,在一個月內企業便收回了超50萬元貨款,及時幫助公司緩解了燃眉之急,也有效避免前述糾紛派生出上訴案件、執行案件等衍生案件,切實減輕了當事人訴累。
這只是勻東法庭快速化解糾紛的一個縮影。今年,勻東法庭結案平均審理時間縮短至54天,較2023年減少近23天。
“法庭雖遠,但離群眾最近;法庭雖小,責任很大;法庭雖苦,但也最樂,因為我們工作得到了群眾實實在在的認可,法庭成了與群眾最近、與百姓最親、最接地氣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的初衷。”王堯歡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