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保生態、促穩定!茫茫戈壁灘上,這個法庭讓“楓橋之花”在邊境線旁絢麗盛開
            時間:2024-11-12 11:02來源:酒泉市委政法委責任編輯:李鴿

            圖片

            黃河以西,河西走廊以北,橫亙的祁連山脈昂揚起伏,形似奔騰萬里、昂首長嘶的烈馬鬃毛一般飄逸。甘肅省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馬鬃山鎮就位于這里,它北接蒙古國戈壁阿爾泰省,是全省唯一的邊防地區和邊境貿易口岸,有著長達65公里的邊界線。在這里,有一個派出法庭,是全省距離院本部最遠的法庭,也被稱之為“飛地”法庭。

            堅守陣地守土戍邊

            筑牢邊境安全穩定屏障

            圖片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特別是京新高速、額哈鐵路、馬橋公路等重點交通項目相繼建成,馬鬃山鎮迎來了投資興業的熱潮,昔日的戈壁戍邊之地,變成炙手可熱的工業新鎮。為了維護邊境地區和諧穩定、促進邊貿的健康發展,在省法院有力指導下,深入貫徹落實全省人民法庭工作會議暨“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推進會精神,馬鬃山鎮法庭成立糾紛聯合調解室,專門調處涉企經濟貿易糾紛。近年來,馬鬃山法庭共審理全院60%的涉礦涉企案件,法庭成員走訪茫茫戈壁100余家礦山企業,執行案件達107件,執行標的達7000余萬元。針對涉礦涉企案件案情復雜,工程層層轉包分包,送達難、執行難,給審判執行工作帶來挑戰的具體實際,法庭創新工作舉措,提供優質高效的司法服務,促使涉礦涉企糾紛逐年減少,實現了“小法庭大服務”。

            司法助力用情守護

            聚力守護生態環境資源

            圖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馬鬃山鎮平均海拔2100米,屬溫帶荒漠氣候,常年干旱少雨,境內資源富集,煤炭資源保有量10億噸以上,鐵礦資源儲量2億噸,但無序和過量開采都會對環境造成不可逆的損失,在礦產企業經營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隨著礦山企業類案件逐年增加,馬鬃山鎮人民法庭根據經濟發展需要,于2023年成立了“涉礦企業審判+執行團隊”,集中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礦產企業糾紛等案件,至今依法妥善審理各類審判案件269件,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我們在辦理一起確權糾紛案件中,利用2天時間,行走近2000公里路,深入涉案礦區進行現場勘查,通過詢問相關知情人,對涉案礦區的位置、四至界限、面積進行確認,最終,案件得到妥善處理。我們還對涉案企業負責人進行約談,要求在合法經營的同時,進一步做好環評、衛生、生態保護等工作。”法庭負責人告訴記者。

            多元解紛創新舉措

            打造“楓橋經驗”新樣本

            圖片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是基層法庭面臨的新任務、新課題。馬鬃山鎮法庭積極探索“庭所聯動”“綜治共管”等做法,不斷推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構建“前端預防治理—中端多元解紛—后端訴訟終結”的“漏斗式”分層解紛模式,力爭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解決在訴前。近年來,法庭聯合鎮司法所、特邀調解員共成功化解42起矛盾糾紛。在辦理一起勞務糾紛案件中,法官迅速聯合轄區司法所、特邀調解員對12起關聯性勞務糾紛案件進行聯合調解。通過釋法明理,各方當事人逐漸放下了心中的芥蒂,最終達成調解協議,案件得以成功化解。在依法辦案的同時,法庭干警注重延伸司法觸角,滿足群眾司法需求,主動為村干部、人民調解員、附近群眾就司法相關問題答疑解惑、按需上門指導,將單一案件辦理轉向源頭預防。此外,馬鬃山鎮法庭深入開展普法宣傳活動,通過向牧民講解法律知識,把法律知識送到群眾的家門口,引導群眾遵法、守法、學法、用法,助力法治鄉村建設,維護鄉村和諧穩定。

            銘記初心勇擔使命

            傳承和弘揚“馬背法庭”精神

            圖片

            法庭不只是莊重威嚴的房子,法官也不只是高坐在審判椅上。他們深入草場牧區,走進千家萬戶,哪里有司法需求,就把法庭開到哪里。“馬背上的法庭”,馱起的是真心傳遞的法治溫度,是誓死捍衛的法治信仰,是步履不停的法治軌跡。草場是牧民們賴以生存的“固定資產”,也是祖祖輩輩留給他們的精神寄托。近年來,因越界放牧而產生的矛盾糾紛時有發生。西某、朝某、額某三家都是馬鬃山鎮的原住民,多年來,由于草場界限一直未明確劃分,“跨界”事件常有發生。法官了解此事后,主動聯合鎮政府、司法所、村委會、鎮綜治中心組成工作組,第一時間直奔現場實地進行了勘查,工作人員通過GPS,對草場界限進行明確劃分,并現場告知雙方當事人。在法庭干警的釋法析理下,牧民們冰釋前嫌、化干戈為玉帛,當場簽訂了調解協議,朝某、額某支付8000元作為西某草場的損失費,并現場支付。至此,一場長達20多年的糾紛終于塵埃落定……

            如今,法庭人用為民初心涵養信仰力量,為法治實踐插上智慧翅膀,昔日的“馬背法庭”變成了群眾家門口的法庭,成為了指尖上的移動法庭。在辦理北京某公司與浙江某公司建設施工合同糾紛案時,承辦法官考慮到工程量結算復雜、審理周期長,且案件雙方企業負責人均在外地,便主動搭建線上“調解室”,經過4次調解,最終雙方同意調解方案,簽訂調解協議,當場確認并一次性履行。至此,一件上千萬元涉企案件糾紛得以解決,贏得涉案企業高度認可。

            相關報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主辦

            Copyright 2015 www.www.maihahac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 14028866 號-1 中國長安網 ? 2017版權所有